瑜伽的冥想中的基本要素

在正式开始冥想的学习前,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样一个概念。何为三昧(samadhi)。在八支瑜伽中,三昧是瑜伽最高阶段。根据著名的瑜伽典籍《博伽梵歌》记载,当一个人由于练习瑜伽而使心灵完全脱离物质性的心理活动时,这样一种至善状态就叫做入定或三摩地(samadhi)。
在这个概念里出现了“脱离物质性心理活动”这个词。对于这个名称怎么理解呢?我们要从两个方面看它。
一是不要把工作的目的当做对工作成果的依附。很多人在工作开始前就满怀对工作成果的渴望。这就引发了他种种的不快乐的根源,比如在工作开始前害怕工作后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。工作完成后真的没有达成自己的预期愿望。害怕失去已得到的成果。工作成果真的失去了。甚至真的成功得完成了工作,又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,等等。这些对结果的过度关注造成了对过程的忽视,并且使人感到重重压力。当我们从这个对结果的依附状态脱离出来,做完全应该作的,认真的关注每时每刻的过程,让每分钟充实的度过。幸福和快乐就会来到我们身边。我们可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物质性活动。
二是对物质三态的超越。瑜伽认为,物质自然有三形态:善良态,激情态和愚昧态。“当永恒的生物跟自然接触时,他就受到这些形态的制约”(《博伽梵歌》第十四章第五颂)。这些形态在任何时刻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。大家可能会感到奇怪,愚昧和激情会让人失去理性当然要超越,可为什么还要超越善良呢?在《博伽梵歌》第十四章第六颂中有这样的解释“善良状态比其他状态更纯洁,它把人从一切罪恶报应中解脱出来。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们培育,发展智慧,但他们却受到幸福这一概念的制约。”换句话说,处于善良状态的人仍然只对自己的幸福感兴趣。这仍然会成为练习者不快乐的根源。比如说母爱,这是人们公认的世间无私的爱,可是这种爱大部分仍然处于善良态,这就造成了当孩子结婚成家后,母亲由于失落感而将一种怨恨放在了儿媳或女婿身上,造成了亘古以来无法调和的微妙家庭关系。再比方说,你在公交车上为一位老人让坐,可老人落坐后并没有对你表示感谢,这时很多朋友心里可能就会有些不开心。这些都是处于善良态的原因。因为你关心自己仍然多过关注事情本身。通过不断地瑜伽练习这种情况会不断好转。只有对自己的快乐幸福不感兴趣的人才能够真正幸福快乐。这个看似难以理解的道理,对于真正的瑜伽者是合乎逻辑和容易理解的。那什么样的状态可以说明一个人超脱了物质自然界的三种状态呢?
据《博伽梵歌》所载,当一个人面对各种思想和情绪时始终保持旁观者的态度,洞悉到只是诸种形态在活动。当他对所谓欢乐和痛苦,对泥土和黄金一视同仁,平等对待所谓私敌和挚友,宠辱不惊时,放弃对私利的执着时,这样一个人就超越了物质自然的三态。各中瑜伽体系的各种练习都在于使人摆脱这物质自然三态。脱离这三种状态也就脱离了物质性心理活动。
|